刚去补完两颗牙, 嘴还是麻的, 对着镜子笑时口角歪斜, 估计这个中午饭也吃不好了。 就和大家说说我在澳洲看牙医的经历吧。

医生说我的牙像豆腐

我的牙一直不好, 从小到大都在补牙, 国内的牙医说我的牙一碰就碎, 像豆腐。 尽管刷牙姿势标准, 偶尔饭后漱口, 仍然满口蛀牙。 以前主要是牙上面的槽有蛀洞, 现在主要补的是两颗牙之间的邻面。

记得小时候补牙, 既可怕、疼痛, 还贵, 每次都要慎重考虑用国产还是进口的填补材料。 而且修补好的地方过一年半载就掉了, 所以曾经有段时间干脆放弃了:反正补不补没区别, 就由它吧。 左边大牙有颗大洞, 我就只用右边的牙吃饭, 这样持续了好几年。 直到读研时, 蛀洞延伸到了神经, 发烧牙疼一起来, 终于走到了根管治疗+牙冠这一步。

似乎从那时候开始, 我才慢慢接触到了保护牙齿的知识, 知道每年应该定期洗牙除垢, 有龋坏及时修补, 以延缓发展至根管治疗甚至种牙。 以前爱牙日小学组织看教育视频, 好像说的是刷牙不能打横用力刷, 所以我在口腔卫生方面的唯一所知就是“竖着刷牙”。 即使这样, 我后来在国内看牙医时, 医生说我的牙已经算很干净的了, 甚至拒绝了我洗牙的请求。

对于我来说, 龋齿感觉是无法避免了, 但是牙周炎完全是可以隔绝的。 读研时跟的一个实验室的老师, 在闲聊时给我推荐了水牙线这种东西, 说他在美国做博后时别人告诉他的, 很好用, 利用水流冲击把刷不到的地方清理干净, 他的老父老母现在一天不用都浑身不舒服。 于是从那时开始我也用水牙线, 刚开始时水冲到牙龈会疼, 而且流血, 这是因为牙龈已经有炎症了。 坚持每天冲, 几天后就没有血了, 即使调成最大档, 也不觉得疼。 有时候忙起来犯懒, 两天没冲, 再冲时立即又会出血, 说明又发炎了。

牙周炎的问题靠水牙线解决了。 然而我的牙邻面仍然不停地龋坏。 最近我发现, 即使用水牙线清洁后, 用普通牙线仍然能刮出食物残渣。 看来光靠水牙线还是不够。 于是, 现在每天睡前的程序是:手动刷牙-牙线-水牙线, 平时每餐饭后漱口。 希望这样能拯救我那满口疮痍吧。

电动牙刷曾经用过, 但是感觉刷完牙齿还是黏黏的、很粗糙, 没有手刷出来的光滑干净。 也许我和电动牙刷无缘吧。

澳洲人护牙从娃娃抓起

我是个没救的前浪了, 只能寄希望于娃这朵小后浪未来不需要把房子首付搭在嘴里。 西方对牙病的预防教育很重视, 自从娃出生, 我看到的所有资料都是“刷牙从出生开始”。 能享受同等待遇的养育指导恐怕只有“阅读从出生开始”了。 新生儿吃完奶后要用毛巾擦口腔, 按摩牙龈。 这样既是为了清洁, 也是为了让娃适应刷牙带来的不适感。 长了牙后, 就要开始用含氟牙膏刷牙。

我曾经也为了怎么让娃刷牙时就范十分苦恼。 什么趁她视频时刷、讲护牙教育绘本、刷牙时唱好玩的歌、做轮流刷牙的游戏, 统统不管用。 最后还是狠心摁在地上强迫刷, 刷着刷着, 她就慢慢习惯了。 有时候起了反复, 我就提高她刷牙的参与度, 比如让她自己挤牙膏, 终于度过了无法讲道理的学步儿时期。

父母还被建议每六个月带娃去看一次牙医。 我在娃一岁时带她去看过一次牙医, 然而娃不肯张嘴, 牙医连牙都没查, 只是问我平时有没有给娃刷牙, 我说她不肯。 牙医又问她平时喜欢什么, 我说什么都不喜欢, 至少我没发现。 这是大实话, 娃平时连玩具都不感兴趣, 视频也看不懂, 只黏着我。 牙医不知是不是觉得我态度敷衍, 就拿来个玩具。 娃乖乖玩着, 牙医迅速给她刷了两下, 说你看, 就这样刷。 我表面上应允着, 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 然而心里知道, 这完全是因为牙医对娃来说是陌生人, 她不敢反抗。 最后, 牙医送了套牙刷牙膏和塑料小玩具, 就算结束了。 总共几分钟, 收费89刀。 果然回家后, 什么小玩具都无法转移娃的注意力, 刷牙时间依然是人间惨剧。 我就再也没带娃去例行检查, 直到娃两岁。

两岁以上的娃, 昆州政府提供每年两千刀来免费看牙。 于是娃两岁时终于接受了“正规”检查。 检查是日托代为组织的, 牙医来日托, 小朋友们按照预约的时间接受检查。 她的体验似乎很不错, 回家总是拿着一根小木片往我嘴里塞, 要给我“看牙”。 过了几天我们还收到牙医的书面反馈, 写得很详细, 说有一点菌斑, 没有龋坏。 我在想, 是不是该给娃加码到牙线了?甚至水牙线?看她连游泳都呛水, 估计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