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国的圣诞节是雪人火炉羊毛袜,澳洲的圣诞节是沙滩骄阳比基尼。去年,为了不辜负久违的圣诞假期,我决定让两岁半的娃学游泳,想在度假前恶补几节课,好让娃到时候恩准我们下海。

怕水的小家伙

我家娃胆子小,怕这怕那,尤其怕水。截至报名学游泳时,她只能用盆泡澡。一旦打开淋浴喷头,那轰鸣的水管声、哗哗的水流声,以及娃惊恐得颈红身振的尖叫声,能让我原地爆炸。游泳池和大海更是不能近身。

感觉这边除了我娃,就不存在怕水的孩子。在海边,婴儿们穿着游泳尿布坐在拍上滩的浪花里玩沙沙,少年们一个猛子扎进海里翻腾嬉戏,青年们大秀肌肉或翘臀顺便冲浪。只有我的娃,于水边死死地钳在我们身上,用凌厉的惨叫与天地血战到底,全身的小肥肉抖成筛糠,企图唤醒父母心中残存的一丝怜悯。

就这样,我们守着世界最长的美丽海岸线,却已两年不知海咸淡。

会水从娃娃抓起

在澳洲生娃时,医院给父母的赠品包里就有两张关于孩子水域安全的光碟。游泳馆一到放学时间就变成了学生的训练场,其他人只能挤在仅剩的两条水道里。可见澳洲对于小孩水性有多重视,怪不得是游泳项目的强国。

我家最近的游泳馆兼小健身房是市政开的,提供各年龄孩子的游泳课。若选择每周只上一次课,则每课半小时19.5刀,每周课越多折扣越高。报了课的孩子平时随时都可以来游泳,若是3岁以下则必须有大人陪同(免费),时刻保持一臂距离以内。其他的大人若想来游泳或健身,则6.2刀一次,或每周无限次17刀。一家人来游泳也有折扣。有一个室内恒温小池专门用来给小娃娃上课、一个露天恒温中等泳道池给大一点的孩子上课或行动不便人士慢泳、一个露天恒温标准泳池给运动人士快泳或举行赛事,还有一个露天花样玩水场,里面有水上滑梯、水枪、天上倒水的桶、模拟河流流速的环形水道等等。

我向工作人员解释说娃特别怕水,于是对方建议每周仅安排一次课便可,平时多带娃来嬉水,淡化恐惧。选工作日,人少点安静点,娃可能没那么怕。于是我给娃退了一天日托,腾出时间(和金钱)带她学游泳。

澳洲小孩的游泳课是根据水平分班,比如我娃就是毫无水性的“海星班”。再往上是海马、水母、海豹、剑鱼、鲨鱼等等。泳池的救生员等工作人员除了奶奶辈的,都一身古铜色,身形健硕,也许是职业运动员,平时在游泳馆兼职。

这时的娃除了睡觉时,已经可以脱离纸尿裤了。于是我去二手商店Vinnies花几刀给她淘了两套泳衣,一套短的上课专用,穿脱省事也不热。另一套长袖的露天用,尽力遮挡澳洲傲人的紫外线。别怪我抠,这些小泳衣若要买新的,没几十刀下不来。

第一课

第一次课,工作人员领着我们去找教练妮可。妮可教练是一个慈祥的奶奶,穿着橙色长袖的教练制服,一上午泡在水里连番上课,不知疲惫。同课的还有四五个娃。小娃娃的课教练只是做个示范,给出指示,由娃的家长在水里亲自教娃。于是小池子里熙熙攘攘水花四溅。

考虑到我娃怕水,这一节课基本上就是我学习如何托举她,让她感到安全的同时感受水流。先正面,然后仰面,接着趴在泳池面条(pool noodle,一条长长的泡沫弯成U形作泳圈)上,最后模拟意外落水后,如何爬出泳池。她一路怕怕怕,总是想办法爬到我身上做考拉熊,尤其仰泳,小脖子硬得根本弄不湿她头发。不过一节课下来,居然没哭。

接下来的几次课,教练慢慢增加内容。比如把口鼻放水里吹泡泡、踢腿、伸手向前、脚蹬入水。每种训练教练都给她不同的玩具,其中她最喜欢一根会“拉尿尿”的棍子。圣诞节放假前教练还送了根吹泡泡器。

妮可教练的风格很温和,一旦娃出现抵触情绪,就马上放弃,毫不强迫。我给娃报课的目的也不过是让娃不怕水,可以的话再学点落水自救,从来没指望她变成小飞鱼。再加上我对娃胆小敏感的性格的了解,也比较认可教练的理念。反倒是我有时候着急,开始逼娃学时,教练还会过来劝我。要是看娃大概掌握了技巧,教练又来提醒我多放手。

游泳馆的新朋友

去了几次课,我大概明白了怎么回事,终于能把注意力从自己娃,稍微转移到别的娃身上。不知道是人家家长教育有方还是孩子天性使然,别的娃,无论年纪多小,叫下水就扎猛子,整个淹没在水里再被父母捞上来,脸上还哗哗淌着水,ta就淡定地睁眼呼吸,如同刚才只是吹了阵清风般自然。

在我旁边的是一对华人母子,但说着英文。那时我已经对于“交本地朋友”彻底绝望,也就不好拉着人家攀谈,只是偶尔和他们互相逗逗趣。这俩娃也许因为彼此外貌相似,自然亲近,上课时老是不专心做动作,而是互相挑逗淘气。直到有一天,那个妈妈主动过来说,这是他们在这里的最后一节课,问我以后有空想不想带娃一起出来玩。我意外之余也很高兴,没想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我们交换了手机号码。

后来和这个妈妈(以下简称为S)聊天了解到,他们是马来西亚人,夫妇俩都是医生,儿子(以下简称A)快3岁了,比我家番薯大半岁。S妈妈觉得游泳课上学生太多教练太少,而且教练风格太温和,学了好久儿子都没有克服对水的恐惧,于是转去了另一个游泳馆。那里的教练一开始就设下了目标:两节课后,要能够忍受水没头顶。刚开始A男孩哭天抢地,后来S妈妈用玩具作为奖励,终于让她儿子乖乖过水了。

我听完觉得很有趣,心想3岁的娃果然心智成熟很多,能用奖励这招,要是放在番薯身上那是绝无可能奏效的。首先我娃对玩具了解不多,除非她人站在货柜前,否则“玩具”一词激不起她的欲望。其次直接下水对她的刺激太强烈了,什么贿赂都没用。再结合和S妈妈一起带娃出去玩的观察,这个妈妈的育儿风格很有特点,基本上是“小孩像皮球,随便他摔”,也许这就是传说中的亚洲虎妈吧?

于是我也向她分享了我在家帮助娃克服恐惧的尝试:洗澡时我捏着娃的鼻子,然后浇水过头,让她熟悉头上有水的感觉,以及用嘴呼气防呛水的技巧。坚持了快一年,娃还是会小哭。也许S妈妈本以为我会大加赞同并急切表示也要换教练,谁知我说了这些,就知道我只是个猫妈。

也不知S妈妈是交友广泛日程忙碌,还是觉得我猫妈的路数和她不太同步,之后就很难约她出来玩,一两个月才见一次面吧。

夏天来了,又走了

当初让娃学游泳是为了享受圣诞假期,然而由于疫情封城,那个假期最终没有成行。不过在这炎热的夏天,我每周带娃除了上课,还去泳池,给她复习课上的动作,或者纯粹避暑。有时还会看到妮可教练做救生员或教其他的小朋友,就打打招呼。不知为啥,其它教练也知道了这件事,大家都和我说我们哪天哪天又看到你带娃来游泳了,感觉她们比我还要紧张娃的进步。

确实有的父母带娃上课时干劲十足,尤其学龄儿童的父母,在泳池边全都目不转睛地看娃训练,没有一人玩手机发呆或聊天,这和澳洲人平时”No worries”的放松状态对比鲜明。似乎澳洲父母送娃学游泳,都是冲着奥运金牌来的,而我是个乱入的另类。

想想也是,别人后院有泳池,若只是为了不淹死,在自家池子或浴缸里就能练,又何必花钱请教练呢。

在这个漫漫夏日里,我也摸索出了适合娃的学习方式。娃喜欢在泳池里举高高,于是我和她说好,像海星一样仰面浮在水上,我就给她举高高。另外在家洗澡时,浴盆里放浅浅的水,让她仰面躺在水里玩,熟悉水没过耳朵的感觉。就这样,番薯成为了课上唯一一个能悠游地漂着的娃,其它娃仍然像她以前那样害怕仰泳,脖子僵硬前伸,后脑勺始终是干的。

娃娃啊,这算是妈妈和你一起设法克服的人生中第一个小困难吧。

尽管如此,娃在其他方面的进步依旧缓慢。渐渐地,天凉了,夏天就要过了。我寻思着以后估计不会特地带她来玩水了,这样的话每周20刀就不那么值。于是终于给她取消了游泳课,重新找幼儿园加一天。也许等娃再大一点,才能真正享受玩水的乐趣。

两周后就是最后一节课了。该送亲爱的妮可教练什么道别小礼物呢?